卧病在床時才明白,對老人最狠心的,就是「這3種人 」

宋·蘇軾《老人行》裡說:「一任秋霜換鬢毛,本來面目長如故。水有蘋兮山有芝,人意雖存事已非。」

每個人都希望自己能夠始終如一地保全自己的節操。然而,現實是殘酷的。

人活著,其實看的不是年輕的時候享受了多少好東西,而是是否有一個好的晚年。

人生難料,事事多變,世事如棋。生活總是充滿了變數,就像晴朗的天空突然下起了雨‌‌。

命運多變未來難測,有時晴,有時雨,有歡笑,有淚水,真正是酸甜苦辣,百味人生。

生活充滿變數,未來無法預知。但有些道理,我們要儘早明白知曉。

卧病在床時才明白,對老人最狠心的,就是這三種人。

01、第一個人:心向著娘家,還當家的兒媳,恨不得公公婆婆早走。

朗基是家中的老大,小的時候,因為家裡窮,所以早早就輟學,外出打工,幫著父母養家糊口。

他隻身一人在外打工,干過建築工人,裝修工人,保安,廚師幫手,服務員,車間工人等等辛苦的工作。

他乾的都是一些靠出賣時間和體力的活,所以,早早地體驗了窮人的無奈和凄涼。

雖然工資不是很高,但是,對於貧寒的家庭來說,也是一筆不小的收入。

在他的幫襯下,父母在老家蓋了新房,還將弟弟供應上了高中,順利考上了大學。

直到他又用賺來的錢,供應弟弟順利讀完大學,他才算鬆了一口氣,才開始考慮自己的人生。

其實,按照農村的習慣,他早就到了談婚論嫁的年齡,但是礙於家裡的拖累,很少有媒婆願意為他說媒。

所以,直到弟弟畢業,已經二十九歲的他,母親才開始托媒人幫著說媒。

經過一番努力之後,鄰村的一個姑娘相中了他,轉年就結了婚。

可是,妻子的心一直向著娘家,總是隔三岔五就往娘家跑,只要回一趟娘家就得花錢買東西。

妻子性格強勢,是家裡主事的,不僅把丈夫管的很嚴,還經常要做公公婆婆的主,因此,這些年來,她與公婆的關係一直不好。

朗基的父母,其實對兒媳婦最不滿意的是,總是胳膊肘往外拐,不懂得把心放在婆家這邊,而是放在了娘家那邊。

比如,娘家大哥蓋房子,就讓朗基免費去當勞工,不僅不管飯,而且還要干很沉很重的活。

每次,朗基都是急忙去大舅子家幫忙砌磚壘牆,再回來急忙干自己地裡的農活。

父母的意思是,如果兒媳婦懂得裡外,讓朗基去幫幾天工就可以了,最終還是自己家的日子更重要。

畢竟,如果朗基到縣城的工地上干建築,一天賺好幾百元錢,而去大舅哥家一分錢也沒有。

為此,朗基的母親找到兒媳婦,提出來不要再讓朗基去幫工了,可是兒媳婦卻不同意。

母親氣憤地與兒媳婦大吵了一架,吵得很兇,惹得鄰居都來看笑話。

每次吵架的時候,妻子都會抱怨:「你們什麼事都只想著小兒子,明明他的條件更好,在城市裡,住的好,吃得好,穿的好,你們卻一直賴著讓我們給你們養老。」

婆媳之間,總是因為各種家庭瑣事吵架,相互看不順眼,吵鬧大半輩子。

公婆年齡大了以後,只要朗基想盡點孝心,妻子就開始作妖,各種鬧騰,最後弄得朗基也沒辦法。

後來,在婆婆生了大病時日不多的時候,婆婆提出把老房子留給小兒子,理由是兄弟兩個在老家一人一套房子是公平的,日後萬一小兒子回來也好有個住處。

結果,兒媳婦卻不樂意了,朗基在妻子的耳邊風之下,漸漸地也開始覺得不公平,對母親的照顧明顯不如以前。

這樣一來,沒過多久,老人很快就離開了人世。

唐代王建在《新嫁娘詞》‌中寫道:「三日入廚下,洗手作羹湯。未諳姑食性,先遣小姑嘗。」

這首詩描述了新媳婦在婚後三日內進入廚房準備飯菜,因為不了解婆婆的口味,所以先讓小姑嘗試,體現了新媳婦的細心和聰明‌。

在古代,儒家禮儀文化的熏陶之下,家族中尊卑有序,長幼不逾矩的規定,是人人自覺遵守的,所以,兒媳婦對公婆很是尊敬。

古代以女子三從四德為美,現如今的時代,早已經變了觀念,女人與男人一樣,人人平等,婆媳之間只有客氣相處,沒有誰必須壓誰一頭。

有句古訓說得好:「親不過父母,近不過夫妻。」

兒媳婦與公婆之間,畢竟沒有任何血緣關係,全靠良心的相處。

生活中,大部分婆媳一般都是客客氣氣地和平相處,但是,如若為人父母的有點偏心,或者中間發生過什麼分歧和矛盾,婆媳之間的關係也就會很淡漠。

在盡孝道上,雖然是兒子的責任和義務,但是畢竟兒媳婦是兒子的枕邊人,對於家庭的開支,丈夫的言行,都有著很重要的影響。

如若是碰到了那些與公婆向來不和,一點感情都沒有的兒媳婦,公婆到了老年,不僅她自己不會上心照顧,還會因為丈夫去照顧公婆而產生各種抱怨。

比如抱怨拖累丈夫多賺錢,家裡經濟條件不好,醫藥費開支大等等。

長此以往,必然會影響兒子的心態和言行,如果再碰上那種「娶了媳婦忘了娘」,與兒媳婦一個鼻孔出氣的不孝子,那老人苟延殘喘的日子就難過了。

02、第二個人:從小被薄待的女兒,一旦出嫁就是潑出去的水,恨不得跟父母脫離關係。

妞花出生在一個貧窮的家庭,父母和她還有一個弟弟,住在兩間破舊的老房子裡。

家裡除了能做飯的一口大鍋,還有一個火炕,干農活的一點農具之外,就沒有什麼更值錢的東西了。

妞花原本學習特別好,然而為了讓弟弟上學,初一的時候,就被父親要求輟學回家干農活。

當時學校的校長和老師,鑒於妞花學習優異,多次家訪,提出幫助妞花申請補助,從而讓她繼續回到學校學習。

可是,父親只想著讓她儘早賺錢,幫襯著家裡攢錢供應弟弟讀書考大學,所以死活不同意妞花繼續上學讀書。

就這樣,妞花被父親送到縣城的一家製鞋廠打工,每個月賺的錢除了留下一點生活費以外,全部上交父親。

自從她輟學外出打工賺錢以後,家裡的日子比以前好過多了,父母的臉上也有了笑容,經常給弟弟買營養品,買好一點的衣服穿。

可是,每當這個時候,妞花的心裡就會產生恨意,因為,那是犧牲她的人生換來的。

所以,妞花有的時候就算廠子裡放假的時候,她也不回家,而是一個人待在工廠的宿舍裡,悄悄讀書學習。

因為,她從來沒有忘記過讀書考大學的夢想,雖然她輟學了,但是她一直與老師有聯繫,每年都從老師那裡借來書利用閑暇時間用功讀書。

終於,弟弟如願考上了大學,父母異常高興,還專門擺酒席宴請賓客熱鬧地慶祝了一番。

然而,他們有多高興,妞花就有多傷心。

已經二十多歲的妞花,想著終於將弟弟供應到了大學,她也要追求自己的人生理想,可是父親卻又要求她繼續努力賺錢,將來為弟弟買房子。

她的考學夢又破滅了,她不得不繼續回到製鞋廠工作。

二十六歲那年,弟弟要在城市裡買房,父母拿出了家裡所有的積蓄之後還是不夠,所以,父母竟然把主意又打在了妞花身上。

有一天,父親把妞花叫回家,說是讓她見一個人,原來是相親,一個富家子弟看上了她,因此,父母可以得到一大筆彩禮。

當她得知了父母的想法以後,心中的恨意更增多了幾分,因為那個富家子弟不僅人長得異常難看,而且一看就是那種蠻橫不講理,不務正業,在外沾花惹草的人。

她痛恨父母為何要對她如此狠心,為了錢不惜讓她嫁給一個自己不喜歡的人。

所以,自從相完親回到工廠以後,她就暗暗做了一個決定。

一個月以後,當她領到了工資,留在宿舍一封信,在一個夜晚悄悄走了。

她在信中只說了一句話:「我走了,別再找我,我不會再回來。」

多年以後,她已經實現了自己的大學夢想,並且成為了一名設計師,有了自己幸福的家庭和事業。

突然有一天,在工作中她無意間遇到了自己的一個初中同學,從初中同學口中得知母親早已過世,父親如今有病在身,過的很凄涼。

可是,在最後兩人告別的時候,她卻特意囑咐同學說:「回老家的時候,不要對任何人提起見到過我,就當以前的我早已經死在外面了。」

當同學了解了她以前的遭遇之後,默默地點了點頭,然後相互道別。

楊絳先生曾說:

「當一個家庭一碗水端不平的時候,只有讓最善良的吃虧,才能風平浪靜。一旦那個最善良的不願意再吃虧了,就會被扣上不和睦的帽子。

人性的醜陋之處,明明自己揣著私心,卻苛求別人大度,有些謊言不見血,有些傷害足以誅心」。

現實生活中,總有很多父母,因為認知的淺薄,思維觀念的固執,重男輕女思想嚴重,把女兒當作了搖錢樹。

在女兒成長的過程中,不僅對女兒的關愛很少,而且還總是要求女兒為家庭做出犧牲和讓步。

甚至在女兒結婚以後,依然吸女兒的血,讓女兒不斷地補貼娘家,一點也不顧及女兒的婚姻幸福。

所以,那個受到家庭苛待的女兒長大以後,與父母的關係很冷淡,不是想如何報答父母恩情,而是總想方設法逃離原生家庭的牢籠。

甚至,有的人在忍無可忍之後,徹底與父母斷絕一切關係,在父母老年以後,也不太可能盡到贍養義務。

03、第三個人:一直被溺愛,長大後敗家的兒子,早已不把父母的死活當一回事。

廣安因為結婚晚,老來得子,所以,從小就對兒子非常溺愛。

廣安是一個生意人,自己經營著一家酒樓,家庭條件非常殷實。

他很早就置辦了多處房產,每年都會有不少的房租收入。同時,自己還與人合夥開了一個洗車店,他只負責投資分紅。

他的主要時間和精力,則放在經營自己的酒樓生意上,在他的經營管理之下,也是效益穩定,收入可觀。

所以,兒子要什麼就給什麼,想玩什麼就盡量滿足,漸漸地,從小養成了花錢大手大腳,驕橫跋扈的性格。

兒子整天只想著玩遊戲,學習自然就不好,最後連個專科都沒有考上。

廣安覺得沒考上大學也沒什麼,反正自己的家業足以讓兒子吃喝不愁,跟著自己學做生意,一樣過好日子。

所以,廣安就帶著兒子學做生意,可是兒子的心思壓根不在生意上,只在玩遊戲、花錢、談戀愛上。

這把廣安氣的夠嗆,可是妻子卻還寵著兒子,口口聲聲說,「兒子還小,先讓他玩兩年,再教兒子做生意也不遲。」

於是,廣安只好放手作罷。可是,沒想到,兒子後來卻跟著一幫不務正業的人學壞了。

他一次又一次替兒子擦屁股,還替兒子還債。殊不知,他對兒子一而再再而三的驕縱,為他的悲涼晚年埋下了種子。

在他的晚年,由於身體的原因,只能靠昂貴的藥物和機器維持著,可謂花錢如流水。

然而,他不知道的是,在把家業交給兒子的這些年,都已經快要被他敗光了,已經沒有很多的錢用來長久地支撐昂貴的醫療費用。

當妻子把錢給兒子,讓他去交下一期醫療費用的時候,兒子卻瞞著母親把醫藥費停了。

古語有云:「學林探路貴涉遠,無人跡處偶奇觀。自古英雄多磨難,從來紈絝少偉男。」

自古以來,凡是有所建樹的英雄豪傑都經歷過很多磨難,而那些嬌生慣養、不務正業的子弟很少有人能成就一番大業‌。

為此,林則徐說:「子孫若如我,留錢做什麼?賢而多財,財損其志;子孫不如我,留錢做什麼?愚而多財,益增其過。人遺子,金滿贏;我教子,唯一經。」

為人父母,過度溺愛孩子,不但害了孩子,還會為自己種下惡果。

因為,在溺愛中長大的孩子,容易自私自利,凡事都以自我為中心,獨立自主能力差,將來很難獨自在社會上生存,親戚淡漠,不懂得感恩,容易成為敗家子,不孝順父母。

教育子孫,不止有嚴厲勸誡,還有殷切叮囑。林則徐為後人寫下「十無益」:

「存心不善,風水無益。父母不孝,奉神無益。兄弟不和,交友無益。行止不端,讀書無益心高氣傲,博學無益。乖張,聰明無益。不惜元氣,服藥無益。時運不通,妄求無益。妄取人財,布施無益。淫惡肆欲,陰騭無益。」

為人父母,要教育子女:一粥一飯,當思來之不易,富足源於勤勞和節儉;孝心如天不可欺,兒女盡孝是本分,要知道感恩,要懂得盡孝道。

大師說:「一切諸果,皆從因起;一切諸報,皆從業起。一切有為法,儘是因緣和合,緣起時起,緣盡還無,不外如是。」

春耕秋收,是因果;得到失去,是因果;付出收穫,是因果;善惡有報,是因果。

因果,貫穿我們的生活,誰都脫離不開它。

人活一輩子,晚年是否幸福,其實是一場因果。

年輕時的選擇和行為會直接影響到晚年的生活狀態。

其一、養育子女:從小多關愛子女,培養好親子關係,要培養子女的感恩之心,激發子女的潛能,培養獨立能力。

相反,對子女關心愛護不夠,或者溺愛子女,就會造成父母子女關係淡漠,或者敗家子不孝子的惡果。

其二、身體健康和儲蓄:要注重自己的身體健康,避免了早早地就生大病,要儘可能地多存錢,老了的時候,手裡有錢才會活的有尊嚴和有底氣。

其三、心態和生活方式:對待每個子女盡量一碗水端平,與兒媳婦、女婿處好關係,適當放手子女的生活,培養興趣愛好,擺正好心態,安詳度餘生

Click to show mor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