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好事做盡,必有災殃」:太看重兄弟姐妹的人,往往是這三種命運
古人說:「夫有人民而後有夫婦,有夫婦而後有父子,有父子而後有兄弟:一家之親,此三而已矣。」
兄弟姐妹是一出生就有了,是不可以選擇的。從小到大,父母都教導我們,要好好珍惜,團結就是力量。
當我們到了一定的年紀,有了自己的小家庭,再去看兄弟姐妹的關係,就不如父母說的那樣了。
有一種情感發展的規律,叫「過猶不及」。
也就是說,太把感情看重,就會敗感情反噬自己,得不償失。
成年人,不得不知,對兄弟姐妹太好,是會有災殃的,最終干擾自己的命運。
示意圖劇照
01
一直吃虧,還被當成理所當然。
在知乎平台上看過一個例子。
哥哥一直被父母、爺爺奶奶教育,要「讓著兩個弟弟」。
父母還要求哥哥,一定要管好兩個弟弟。
按照父母的要求,十七歲的哥哥,督促兩個弟弟讀書,把電視遙控器收起來。
爺爺見狀,把遙控器找出來,說:「讓他們玩一會。」
看電視的時候,大家都要求哥哥,讓弟弟選擇畫面。
經過多年的禮讓,哥哥懷疑自己是不是錯了,於是發問:哥哥就一定要讓著弟弟嗎?
熱心網友「蕭九哥」回復:「所以說要想兄弟和睦,首先家長要處事公正。一味讓哥哥讓著弟弟或者弟弟讓著哥哥都不可取。」
從長輩的角度看,哥哥就應該吃虧,弟弟們永遠都「還小」。
當兄弟姐妹長大之後,如果哥哥還是按照父母的要求去做,那麼他就會更加吃虧。
其一,哥哥作為嫡子,往往是子承父業。在一些普通家庭,父輩並沒有留下「爵位、錢財」,只有一畝三分地。也就意味著哥哥被留在老家,種地為生。
其二,哥哥在老家,長期贍養父母,在陪伴、送醫上耗費大量精力。
其三,哥哥成為了大家庭里,組織聚會的人,貼了飯菜的錢,還要拉著大家來吃飯,似乎虧欠大家的。
當然,很多家庭,不一定是哥哥最吃虧。也許是弟弟妹妹,姐姐。反正情況是大同小異的。
最吃虧的人,以為自己的付出,維護了家庭的和睦,會得到兄弟姐妹的感恩。但也是「我以為」而已,兄弟姐妹認為,吃虧是應該的,或者認為吃虧的人,佔有了家庭的主要資源,應該如此。
示意圖劇照
02
事業難成,總是被大家庭連累。
有一隻螃蟹,被放在竹簍里,它輕輕鬆鬆就爬出去了。
有一天,竹簍里來了一群螃蟹。大家互相拉扯,誰都爬不出去了。
這就是「螃蟹定律」。
如果一個人,要拉動一大群人,肯定是拉不動的,顯得不自量力。非要拉動,那就自己也會被連累。
成年之後,你不單幹,非要和兄弟姐妹一起賺錢,一起打拚事業,那麼你有點「想多了」。
在春秋時,有一個叫「柳下惠」的人,因為坐懷不亂的故事而成名。
他成名之後,做了魯國的官員。
《莊子》中記載,他有一個弟弟,叫柳下跖,是一個大盜。
孔子幾次提議,要柳下惠去勸說弟弟,改邪歸正。
柳下惠說:「父母、兄長有教育子女、弟弟的義務,但是對於不聽勸的人,也沒有辦法。柳下拓固執,暴躁,兇狠,無計可施,算了吧。要不孔先生,你去勸一勸?」
孔子不信邪,找到柳下拓,勸說其改變。柳下拓一開口就胡說八道,辱罵人。孔子只能告辭。
柳下惠看到失敗的孔子,說:「碰了一鼻子灰吧?」
孔子感慨一句:「然。丘所謂無病而自灸也。疾走料虎頭,編虎鬚,幾不免虎口哉!」此後,孔子就理解了柳下惠,為什麼不幫助弟弟了。
有的人,雷聲都喊不起,你非要拉起他。這就會折磨自己了。
比方說,哥哥開工廠,讓弟弟管理。弟弟遊手好閒,常常拿走廠里的錢,還去賭局。工廠估計會倒閉。
還比方說,哥哥讓弟弟去談判,弟弟卻不當一回事。估計談判失敗,哥哥的生意,也黃了。
不是所有的兄弟姐妹都靠譜,不是大家都在一個層次上。不同頻率的人,還是算了,別拉著他。人,終究要學會單飛。
示意圖劇照
03
優柔寡斷,不懂得斷舍離。
人要改變命運,很多時候,是「不破不立」。
你把兄弟姐妹看得太重,就永遠都無法打破原生家庭對自己的困擾和傷害,也不能把自己的格局放大。
你有了什麼事情,第一時間詢問兄弟姐妹怎麼辦,並且按照他們的建議去做。當時他們並不懂你,也沒有你想要的智慧。
你被兄弟姐妹坑害了,還是念及舊情,那就他們大概率會坑害你第二次,第三次。
俗話說:「當斷不斷,反受其亂。」
一直在親情里拉拉扯扯,那就扔掉感情,可惜了,不忍心;不扔掉,自己又很難受,躊躇不前。猶豫之中,會失去很多的機會,浪費很多時間。
如果有一天,你一狠心,甚至學會了絕情,就會內心更有力量,從而從心所欲地走向成功。
示意圖劇照
04
我們還小的時候,命運和兄弟姐妹是緊密相連的。原生家庭,就是我們的起點,也形成了我們發展的格局。
但是從走進校園開始,兄弟姐妹不同的成績,去不同的大學,命運就開始不同了。
有了自己的小家庭之後,命運就更加不同了,非得和原生家庭捆綁發展,就是倒著走。
對於兄弟姐妹,應該互相幫助,但是要記住一點:幫忙而不代勞,建議而不強求,扶貧先要扶志。
不管大家庭多好,我們總要學會一個人走路。
參考來源:今日頭條